js333國際線路檢測教育部直屬、國家“211工程”重點建設高校和“雙一流”建設高校。學校以“篤學尚行,止于至善”為校訓,以“彰顯輕工特色,服務國計民生;創新培養模式,造就行業中堅”為辦學理念,以建設“中國特色、世界一流、江南風格的研究型大學”為戰略目標,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,持續提升辦學水平,在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社會服務、文化傳承創新、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,已逐步建成一所規模結構合理、學科協調發展、教學質量優秀、辦學效益顯著、社會美譽度高,國內有影響力、國際有知名度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。
學校目前涵蓋理、工、農、醫、文、史、法、經濟、管理、教育、藝術、交叉等學科門類12個。建有博士后流動站9個,食品科學與工程、輕工技術與工程、生物工程、設計學、紡織科學與工程、控制科學與工程、材料科學與工程、化學工程與技術、環境科學與工程、馬克思主義理論、機械工程、軟件工程、光學工程等1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,生物與醫藥、設計、臨床醫學等3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,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以及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2個。輕工技術與工程、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入選國家“雙一流”建設學科名單;建有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四期項目立項學科5個、“十四五”江蘇省重點學科7個。
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221人(含研究生導師1772人),專任教師高級職稱人員比例73%,博士學位人員比例76.5%,博士生、碩士生導師1075人,現有在校本科生2.1萬余人,博碩士研究生1.4萬余人,留學生301人。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%以上,位列全國高校就業工作50強。
學校建有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、糧食發酵與食品生物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9個,食品合成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級平臺69個,創新引智平臺6個。“十三五”以來承擔國家級項目1858項,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47項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強度項目65項,人文社科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29項。2012年以來,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13項,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項,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8項,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7項,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7項。獲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、銀獎4項、優秀獎14項;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官方公布的2023年國際專利排名中,學校位居全球教育機構第23位,全國高校第6位;獲批首批30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和首批20所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單位。學校與全國50多個城市及華潤集團、中糧集團、光明乳業等多家知名企業開展全面合作,2023年簽署首個億元級產學研合作項目;建有11個地方研究院(所),先后建立技術轉移分中心69家。js333國際線路檢測教育發展基金會連續三次獲評“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等級5A”等級。
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最新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,取得優異成績;在2024年“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”中,學校19個學科入選,“食品科學與工程”學科連續六年蟬聯世界第一,“紡織科學與工程”學科排名世界第二,“生物工程”學科排名世界第三;在全球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(ESI)上,學校農業科學、工程學、化學、生物學與生物化學、材料科學、臨床醫學、計算機科學、藥理學與毒理學、環境與生態學、微生物學、社會科學總論等11 個學科進入全球前 1%,其中化學學科和工程學學科排名世界前1‰,農業科學排名世界前1?,學校位居ESI綜合排行中國大陸第58名;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編制的《2024中國大學評價》中,位居全國第48名。學校獲評“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”“江蘇省文明單位”“江蘇省平安校園”。
未來的辦學實踐中,js333國際線路檢測將繼續秉承“質量立校、人才強校、服務興校、機制活校、文化鑄校”的發展方略,努力推進“中國特色、世界一流、江南風格的研究型大學”建設,為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!